今天早上刷到一个视频,内容是徐志胜在《五十公里桃花坞》中提到鞋带散了,不敢停下来系,生怕别人不等,徐志胜想给自己的青春说对不起。
因为小的时候,安全感缺失,害怕脱离群体。在大家一起走路的时候,鞋带散了也不敢停下来系上。因为他不相信有人会停下来等他。
徐志胜说,他的青春就像一双散了鞋带的鞋子,在小心翼翼地看着别人的眼光中度过。现在的他,过得很好。不仅学会了如何在三秒内系上鞋带,还拥有了一群愿意停下来等你系鞋带的好朋友。志胜说,希望自己可以挺住。因为身边好多朋友的鞋带都散了,要帮他们一点一点都系上。我的心弦被轻轻拨动。那个在人群中低头追赶的少年,那个生怕被落下而佯装从容的背影,像一面澄明的镜子,映照出我们每个人青春岁月里跌跌撞撞的模样。
记忆总爱收藏那些细碎的难堪。课堂上举起又悄悄放下的手,聚会时反复推敲却始终没说出口的玩笑,暴雨天藏在书包里湿透的球鞋。那时的我们像捧着易碎的琉璃盏,生怕一个趔趄就摔碎了在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。蒋方舟曾在《圆桌派》坦言,讨好型人格的养成始于少年时期对”不被喜欢”的恐惧,这种恐惧化作无形绳索,绊住了无数人系鞋带的勇气。
成长是趟不断卸下盔甲的旅程。当我们学会在散开鞋带时坦然地蹲下,才发现那些想象中的嘲笑与催促,不过是内心剧场里自导自演的独幕剧。马东说:“人情绪的尽头不是脏话不是发泄,而是沉默。“但或许真正的成熟,是在情绪翻涌时仍能从容地整理好鞋带,然后笃定地相信:真正同行的人,自会为你放慢脚步。
那些敏感的触角终将成为温柔的铠甲。就像徐志胜用喜剧化解曾经的伤痛,我们也在时光的褶皱里慢慢懂得:不必用讨好换取停留,不必用完美维系关系。当你能笑着说起当年那个不敢系鞋带的自己,当你能在人群中自在地蹲下身来,那根曾经束缚心灵的鞋带,早已化作连接过往与现在的柔软纽带。因为总有一个愿意为你停留,等着你系好鞋带的人。
这似乎是很多普通人都有过的经历与感受。徐志胜说鞋带,又不止鞋带,他想表达的是青春时期的自卑、敏感和受过的伤。最打动我的是他说到现在身边好多朋友的鞋带散了,要帮他们一点一点的系上,这应该是说的脱口秀的那些朋友。查理·芒格谈人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难题,非常棘手的难题。他认为有三点有助于应付这些困难:1.期望别太高;2.拥有幽默感;3.让自己置身于朋友和家人的爱之中。珍惜那些愿意等你,并在你遇到难题时拉你一把的朋友。在你遇到难题时,哪些人能称为你的朋友,就很容易看得出来了。
如今再看街角那些从容系鞋带的身影,恍然惊觉生命最动人的模样,或许正是这般坦荡的不完美。那些被岁月熨平的皱褶里,藏着我们与自卑和解的印记,见证着每个灵魂从蹒跚到从容的蜕变。